35岁,就是“老人”了?
网友“勇敢的心——远梦”在其发起的《35岁职场“老人”多无奈》主题帖中指出:“如今的职场未免残酷,致使35岁以上的‘老人’屡屡遭受冷遇。”接着,他说了一个发生在身边事例:阿东,深户,36岁从某机械厂下岗,本以为凭自己的手艺可以轻松找到工作,可在转了几次招聘会,他却因年龄屡屡碰壁后,失望了:“要说能力,我绝对自信,厂里的机床我都能收拾得服服帖帖,只是厂子效益不好我才下的岗,本想一个技术工完全能在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,可没想到在年龄上卡了壳。”
“勇敢的心——远梦”认为,其实,不但蓝领们有此苦恼,渐渐“上了年纪”的白领们也同样面临困惑:“万一哪天被老板炒了,我还能找到工作吗?”“最怕被炒”成了35岁“大龄”白领的普遍心态。
为何会流行职场这种“规则”?楼主“勇敢的心——远梦”也作了分析,他认为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抱着这样的心态:35岁的白领,已经在职场上拼搏了好多年,加上这个年龄段的人开始承担“上有老下有小”的家庭重担,身体状况大不如前,精力也有所不济。一些人在身体“透支”的同时,由于工作紧张没能及时充电致使知识陈旧,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。
“勇敢的心——远梦”对此发出感叹:35岁,无论蓝领还是白领,都因客观环境的苛刻和主观心态的“衰老”,让职场之路变得越来越窄。
“限制年龄是一种歧视”
对于以年龄来限制求职的问题,网友“b007007”分析道:“目前劳动力市场依然是一边倒的买方市场,雇主拥有绝对的话语权,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游戏规则,要男要女,年龄大小,学历高低,都是雇主说了算。不少合资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当然也不甘示弱,你攀我比,愈演愈烈,致使雇佣年龄区间越来越狭窄,年龄上限也趋于下降。”
网友“玩酷年代”对此表示出深深的不解:“实际上,35岁这个年龄是最具活力和经验的年龄,要体力有体力,要经验有经验,为什么就没人要呢?”
网友“一边倒”认为:“根据劳动部门相关法规,对一些特殊行业进行限制,比如高空作业是应该的,但对于一般的岗位来说,对年龄进行限制,严格地说是一种歧视。”
网友“豪华人生”也认为:“重用年轻人,是人才市场供需状态的体现,但这不表明人才市场只需要年轻人。对于一个企业或一家单位来讲,人才结构多元化才是最稳健的。”
“35岁是一个人工作、生活成熟的阶段。”网友“栖凤渡”强调,“现在一些单位片面追求低龄化,其实是用人上的舍本逐末。”他举例道,“现在像工程技术、工艺、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越来越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大龄人才,这批35岁以上的人由于工作多年使他们熟练掌握了操作技术,这些技术一般靠点滴积累,短时间不易掌握。”
“面对职业歧视,无论是作为群体的用人单位还是作为个体的求职者,都不能因为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就认为它的存在是合理的。”为此网友“青山含笑”大声疾呼:“面对年龄歧视,求职者理应学会保护自己,更要学会说‘不’!”
保障每个人的工作权利
据了解,世界卫生组织给“青年”下的定义是45岁以下。在美国政府的高科技雇员中,仅有10%的人在35岁以下,而有55%的人在45岁以上。而在我们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,“35岁以下”却成为一道门槛。许多企业对这种风气亦步亦趋,甚至很多跟年龄并不相关的岗位选择上,也开始对年龄予以限制。一位业内人士称,这种现象是典型的年龄歧视,而其根源则是人力资源供过于求,是对劳动力市场过剩的一种反映。
据悉,年龄限制也是深圳目前就业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。由于受家庭、孕期、更年期等原因的限制,女性遭受的冲击又大于男性。《劳动法》规定单位用人不得有“性别歧视”,但对于年龄问题却没有相应的规定。因此,有关部门遇到类似投诉时显得无能为力。这位业内人士强调,盲目的“35岁限制”不仅会造成社会上对35岁以上群体的“歧视病”,还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。一个人能否对社会有所贡献,不该以年龄为标准,而应以他的学识及责任心为最起码的标准。
针对不少35岁以上人士存在的“年龄恐慌症”,他认为这是一个心理现象,也是一个社会现象。他希望已过而立之年的普通白领多学知识,增加自身“含金量”,同时要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,学会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,消除不良情绪。
年龄不该成为人才市场的门槛,专业的工作知识、技能、工作经验才是求职最重要的。对于不合理的年龄限制,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出台相关措施,来进一步限制用人单位的一些不合理要求,保障每个人的工作权利。很多网友都在论坛上表达了这一共同的愿望。
网络视点
如今,在人才市场,对于一个求职者来说,一旦过了35岁这道红线,恐怕就要面临尴尬的处境。“35岁以上者免谈!”很多招聘单位都会有这样的年龄限制。35岁以上的求职者为何成为“边缘人”,被拒之门外?在职场,这条不成文的规矩的依据何在?为何长期以来大行其道?最近在深圳论坛,网友们对当今职场上这一特有的现象进行了剖析,并呼吁用人单位尽早消除这一“年龄歧视”,给“35岁”以同等的求职机会,保障每个人的工作权利。